第046章:请来江南工匠
已经入冬了,天气渐冷,但是严寒并不耽误造船。锦县在辽东的最南边,特别的是靠着大海,是海洋性气候,要比辽东其他地方暖和一些。
在人们的印象中,森林都是在山区,这是因为现代人口多,平原适于农工商经济运作,大小城市也多,除了建筑物就是农田,于是就不可能存在大片的原始森林了。可是古代不同,特别的辽东的人口稀少,在沿海之地简直就是无人区。辽河冲击平原的土地肥沃,更适于树木生长,于是此时的沿海地区反而是大片的原始森林,并且树木高大。
造船需要木材,并且需要很长的木料做龙骨,需要优质的木材种类,所有这些在锦县当地都可以便利取得。所以,对于造船业来说,锦县提供了最好的条件。
按照总督大人的命令,渤海营在辽河的入海口处,建了一个造船厂,收罗当地的工匠苦力开始造船。
这里的工匠只能造300料的船,更大的船只他们造不了。于是就定下来造300料的航海船,两艘船同时开工,预计到明年雨季到来之前,船只的主体要完工。
造船是总督大人的命令,渤海营的总兵官毛柯勇怎敢疏忽呢?因此他经常到船场查看。
这一天毛柯勇来到船厂,他看到一并排两艘建造的船已经铺设龙骨了,在场地忙碌的工匠有百十人。
“龙骨”就是船只骨干的大梁,有一根主龙骨,它比船只的长度稍短。这是建造一艘船最重要的一根木料,从大片树林中也是千挑万选的。如果找不到这么长的木料,就只能拼接,并且要保证拼接处牢固。
一艘船的龙骨不止一根,除了主龙骨之外还有辅助的龙骨。
现代的大型船只是钢铁结构的,当然不会用木料的龙骨,而是用钢铁桁架了。
造船的工地在河道里,汛期到来时,新船漂浮起来就下水了。
。。。。。。
就在毛柯勇在船厂视察时,一个佰长找到船厂向他禀报,说是去江南的韩忠回来了,急着求见总兵大人。
毛柯勇派到宋国寻找聘请造船大工匠的有三个人,头头就是韩忠,他是个小军官。
造船的大工匠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工程师。
听到这个情况毛柯勇一愣,韩忠回来的突然,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啊?于是他赶紧回兵营。
韩忠倒是没出意外,任务基本上完成了,可事情挺复杂的。
韩忠说:找到一个手艺不错的大工匠,在优厚的待遇之下也愿意为辽国效力。
作为宋国人,持这种态度对于宋国朝廷就是叛逆了,不过这么说有点严重。工匠只是个平头百姓,他既不是官也不是军人,在宋辽两国之间的民间往来很多,很平常,上不到是否忠于朝廷的高度。
他自己还有一艘五百料的大船,他把这艘船也带来了,说是奉献给辽国。嘴上这么说,可是到了黄河渡口他就不走了,提出新的要求。
怎么到了黄河渡口呢?
他们是乘船沿着大运河北上的,所以就到了黄河渡口。
南北大运河是隋炀帝开凿的,一直沿用到现代,这也像秦始皇的长城一样,是古代的伟大工程。
大运河曾经有好几条不同的线路,最终留下了的是从南通州(杭州)到北通州(北京东面不远的通州)。
现在他们走的就是这条水路,过了黄河,到了海河就可以进入渤海,就到辽东了。
辽国和宋国是敌对的关系,两国边界也会有关卡,可是两国交兵也不能阻挡民间往来,所以运河还是畅通的,但是像盐铁等战略物资是禁止贩运的。
此时的黄河就是辽宋两国的分界线,所以那个大工匠就停在了那里要价钱。
如果站在那工匠的角度说,也是有道理的,他自己到辽东来做工是为了赚钱,可是那么大的一条船是他养家糊口的,也不能白送不是?到了辽东再要钱能要来吗?他没把握。
可是毛柯勇不那么想啊,他很恼火,我们也没说要买你的船啊?所以他认为这是要挟。可是他也没有别的办法,毕竟那工匠还没到辽东,不给钱人家就回去了。
毛柯勇问:“他要多少钱?”
韩忠:“回大人的问话,他要3000两银子。”
就像现代人大多知道汽车价格一样的,古人对车马舟船的价格也知道个大概。
毛柯勇心中合计一艘五百料的大船,只要不是破旧不堪的,这个价格也差不多。
他眼下正在造船,只是小一些,如果造500料的船,所有费用不会超过2000两。这是成本价,那么卖价2500两是合适的价格,可是在江南的木料和人工费用就要贵一些。因为江南经济发达嘛,同时木材上没有辽东这么方便,所以说那工匠要价3000两还算合理。
毛柯勇说:“好吧,不用跟他讲价钱了,把银子给他带去。这渤海上也不是平安之地,咱们现在有船,两条船都出动,接应那条船来辽东。”
韩忠是从陆地大道上回来的,他没有乘船是因为此时的渤海并不安全,很可能遇到海盗。
渤海是内海,这里的海盗其实不是外人,都是渔民或者运输货物的商船。这些船都有正常的营生,可是当他们在海上遇到孤单的船只时,他们就会发动攻击,劫掠货物,抢夺船只,更残忍的是杀人不留活口!
这一切之所以发生,就是因为沿海地区是无政府状态,没人管。犯罪不受处罚,蒙冤则申诉无门。
所以,为了接应江南来的船只,毛柯勇派出仅有的两艘船,每艘船上都有几十名士兵,装备此时的利器:弓箭。
此时的海战就是跳梆。“跳梆”就是靠上对方船只,跳过去搏杀。这种作战方式下,弓箭是最有威慑力的武器了。
如果萧空宁知道了这件事,他一定会想:造火炮安装在船上,那才是天下无敌。
船上悬挂着辽东军渤海营的旗帜,如果海盗认识,他们是不敢攻击的。不认识也没关系,渤海营的这两艘船就相当于海上的无敌舰队,可以击败任何海盗船。因此,在他们的保护之下,江南来的船只可以安全通过渤海。
至于那3000两银子,当然是从军费出,事后辽东官府会拨付的。
古代是有银票的,它便于商人携带大笔金钱。银票是银号发行的,可是跨越辽宋两国之间可以流通的银号极少,因此这3000两就是真金白银了。
白银的两,是一斤等于16两的“两”,所以3000两的重量是187。5斤,如果不用银票,一个人是无法携带的。
古代的“斤”与现代的“斤”是有差异的,我们就简化了,认为等同。
在船上做水手也是技术活,士兵上船也要有个学习适应的过程,因此,渤海营的这两艘船上,从船老大(船长)到水手还都是渔民,他们人不多,不会影响战斗力。
。。。。。。
有渤海营两艘船的接应,江南来的船顺利通过渤海来到辽河口码头,韩忠引领着江南工匠来到军营参见总兵大人。
见礼后毛总兵客气地询问:“师傅贵姓大名?”
工匠回答说:“回大人的问话,小的免贵姓吴名杰,是生当作人杰的杰字。”
看来这位工匠还是有点墨水的,知道一些典故。
毛柯勇又询问了有关造船的一些话就命韩忠带着吴杰去看造船场了。
他们在船场看到已经开工建造的两条船,龙骨都埔上了,几十个工匠在忙碌着,场地堆满了木料。
吴杰自从到了辽东,就看到遍地是森林,高大的树木很多,用木料太方便了。这些林木基本上都是无主的,其实无主的就是官家的。
猛然间吴杰听到刺耳的噪音,他很吃惊的样子,循声望去那边一群人围着一张奇怪的桌子在忙碌。
吴杰问韩忠:“韩老弟,那边是什么物事?怎么会有怪叫声?”
韩忠当然是知道的,那就是动力锯,它一开动噪音就这么大。“走,我带你过去看看。”
韩忠当了讲解员,在现场给吴杰讲解,吴杰听着讲解,看着动力锯,无比的新奇和震惊,可不能小看辽国呀!
这里要顺便说一句,造船用的木料都是干燥后的,锦县当地就有木料场,不够用还可以从别处调用。当然也有人不断的伐木,总有新木料补充到木料场。
未完待续。
—end—
